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贵州师范学院2006—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12年10月23日 17:00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十一五”期间是我院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落实科教兴黔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更加主动地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以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高等教育法》、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贵州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草案)》和国家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科学编制和实施好贵州教育学院“十一五”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全院教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理清思路,对于加快我院的建设发展,努力提高我院的办学质量,更好地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学院“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十五”期间,学院在继续抓好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类培训,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基础上,由内涵发展转变为向外延扩展,努力扩大办学空间、办学规模和类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为学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规模及学科设置

“十五”期间,针对贵州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相当艰巨的状况,我院努力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扩大招生规模,2005年成高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5524人,同时学院在2005年首次单独招收普高专科生460人,开创了我院普通高等教育同成人高等教育并行的教育模式,为“十一五”期间学院改制提供了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按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学院在巩固已有的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和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要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史学、法学等为拓展学科的多学科框架。从建院至今,我院已发展到有10个系和1个职业技术学院,共58个成高本专科、普高专科专业。

(二)师资队伍建设

“十五”期间,学院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截止2005年,我院在职教职工363人,在职专任教师255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者7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29人,占教师总数的11.4%;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人;院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6名。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合理。

(三)教学管理与教育改革

“十五”期间,以提高人才质量和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目标,在教学管理与教育改革中主要开展了以下的工作:一是先后对脱产本、专科和函授本、专科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考核工作制度。三是制定并执行了《关于加强教材管理的暂行办法》,将教材征订、发放工作纳入了统一、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四是强化公共课教学和各系教研室建设,成立了“公共课教学部”,重新考核任命了一批教研室主任。五是制定并执行了《院系教务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工作暂行条例》,成立了教学督导团,加强教学检查和监督,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4年11月我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成人高等教育评估。

(四)科学研究及对外交流

“十五”期间,学院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完成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逐年增多。据统计,“十五”期间我院承担厅级以上(含厅级)科研项目25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余部,发表论文700余篇。2002年,学院成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制定了《贵州教育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十五”期间,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据统计,应邀到我院作专题学术报告的校外专家学者有36人次;我院承办召开各类学术会议28次。学院鼓励并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国外高校进行深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实验教学及图书资料

学院在“十五”期间积极推进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共投入1000余万元,打破原来按课程设置实验室的旧格局,将原有的30多个实验室合并重组基础物理实验室等5个综合性实验室,更新和补充了实验设备,新建了多功能教室、语音室12个。学院图书馆藏书达到41万册,建有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及CNKI数据库。以校园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了资源重组、信息设备共享。

(六)校区基础建设

“十五”期间,为了从根本上打破校园面积狭小、限制学院发展的瓶颈,我院在合并了贵阳市职工大学,将教学场地临时搬迁到团校校区和小河校区的同时,积极进行新校区选址和开发工作。截止2005年底,623亩乌当新校区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了规划选址、国土预审、环保审查等项工作。

(七)现有优势

学院现已建立了一支整体力量强、综合素质高、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8.4%,学科门类设置较齐,既有符合教育需要的师范类学科专业,又有符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学科专业;普通高等教育同成人高等教育并行的办学模式已经形成,这有利于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经过30年实践,我院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和本科办学的经验。同时学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职后培训管理模式。在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八)存在的差距

同省内外较高水平的大学相比,对照教育部印发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贵州教育学院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缺乏,学院现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11.4%,同部颁要求的30%相比差距较大;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从总体上看,师资数量有待增加,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学科设置门类较齐,但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够平衡,有待进一步整合;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总量不足,同部颁指标相距较大,科研项目申报及获准立项的项目有较大幅度增加,但省级、国家级的项目少;缺少国内知名学者、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需进一步加强。

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高等教育法》,本着“质量立院、科研兴院、人才稳院、管理促院、特色强院”的办学思路,坚持普通高等教育同成人高等教育并行的办学模式,坚持科教兴黔,人才强省战略的要求,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宗旨,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教育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基础建设为基点,以特色办学为关键,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紧密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和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及学院的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创新,转变办学模式,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学院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树立发展是学院治学兴校的始终主题思想,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3、坚持“质量立院,科研兴院,人才稳院,管理促院,特色强院”的原则。质量立院是根本,科研兴院是动力,人才稳院是基础,管理促院是保证,特色强院是关键。

4、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扩大学院办学规模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类型等方面的合理规划,确保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5、坚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认真结合学院实际,切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学院的各项建设。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定位

坚持办好师范本科教育不动摇。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培养热爱贵州基础教育特别是能够扎根山区、安心从教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提高贵州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作贡献。

2、具体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积极推进学院的各项改革,努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把学院建设成在贵州教师教育体系中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

(2)类型定位: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主的教学型本科师范院校。

(3)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顾高职高专教育和成高本、专科教育。

(4)学科定位:形成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贵州,辐射西部;以优秀人才服务于贵州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于贵州和西部的基础教育。

(6)培养目标定位: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中小学教师和其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总体建设目标

到2010年,建成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成人高等教育并行,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开展职后培训的办学体系;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建成一批重点学科,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目标,以普通本科教育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以新校区建设为重点,努力强化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准达到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完成学院改制目标。力争把学院建成贵州经济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所需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的培养基地,成为全省教育干部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院校。

4、分项建设目标

(1)办学规模和层次

2006—2010年期间,不断探索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完成由成人高等教育为主、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辅向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成人高等教育并行,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面过渡。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7000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5500人,成高全日制在校生1500人。

(2)学科和专业建设

按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要不断巩固强化优势学科专业,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设新专业。完善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要学科,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学科整体水平达省内中上程度,部分学科达到省内先进。

学院在完成改制任务后,将不断增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的普高本科专业,2009—2011年力争增加普高本科专业14个。

“十一五”期间,适时增设音乐、美术、体育等新的专业,增设一定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紧密接轨的高职学科专业。

(3)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培养力度,认真做好教师队伍与学术梯队的建设,在“十一五”末力争专任教师总数达到400人,生师比低于18∶1。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4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基本实现师资队伍的结构性调整。培养院级学科带头人20名,院级骨干教师40名,培养一批在校内有较高威望、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

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选用、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重点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4)职后教育建设

根据贵州教育发展,按照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要求,继续加大教育干部及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做好中小学教师及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完成3万人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具体承担1.5万人的培训任务。教育干部培训总人数达到1万人次。继续开展教师远程教育,“十一五”期间,还将完成3800人的全省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完成8000人的中小学实验教师培训任务。

(5)科学研究

培养造就一批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建立1个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中心和10个以上非编制研究所。建成5个院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多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一定数量的我省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技术难题,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争取每年有一定论文在核心、重要刊物上发表。

力争每年主办一定数量的省级以上学术讨论会,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院讲学。

加强学报建设,提高办刊质量,使学院学报在全国教院学报中居前列水平。

(6)基础设施与基本建设

2006年上半年完成乌当新校区623亩征地、规划、设计工作。力争2008年秋季开学前基本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

到2010年,主要办学指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校园占地面积达到656亩、校舍面积达到266759 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00万元。纸质图书达到70万册,电子图书达到30万册。建设48个实习实训基地。

2007到2010年投入基本建设资金4.5亿元用于乌当新校区建设。第一期工程投入资金3.5亿元。一期工程完成后形成7000学生的办学规模;第二期工程投入资金1亿元。工程完成后形成13000学生的办学规模。

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基础教学设施,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利用率,购置一批实验仪器设备,保证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部颁标准。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创建1个省级示范实验室。建成覆盖全院3个校区的高速校园网,加大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

加强图书馆建设,建设高水平、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充实各类图书馆资料、积极拓展电子图书等数字化文献资源,加强古籍书库和特色书库建设。建立健全各教学单位资料室。

(7)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民主、科学的领导决策机制;建立校务委员会,健全教职工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制度;健全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制度;坚持和完善政治学习制度和党团组织生活与党团员教育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聘任与奖励、业务进修与继续教育、职称评定与晋升制度。建立健全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责任制;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工作制度。健全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管理体制和科研学术活动运行机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学院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有效的学生管理体制和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激励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8)校园文化建设

做好“十一五”期间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形成丰富多彩、有质量、有品味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学院形象,提高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创新校园文化机制。

(9)对外交流与合作

结合学院发展的实际,根据学院的发展目标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①加大与全国有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②在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原有交流的基础上,扩大合作项目。争取再与国外一、两所大学合作,加强出国访问和进修的教师以及管理干部的派出力度。

③“十一五”期间要加大中青年教师到省外重点院校培训的力度。

④加大学院各种学术团体与省外学术团体交流与合作。

(10)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紧紧围绕学院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和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继续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教室、进公寓的“三进”工作;加大在中青年教师中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学院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实现学院“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狠抓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深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加强教材管理,提高选用国内外先进教材的比例。努力创造经费保障等条件,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

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建立适合学院管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抓好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实践教学环节评估和优秀课程评估等工作。全面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办法,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抓好实践教学,坚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开设体现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开设学生获得教师资格所需的课程,增设培养师资所需的技能课程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做到适当减少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基础课程。

(二)强化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布局

进一步凝炼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巩固强化基础学科。积极鼓励传统学科、特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和专业生长点,创造条件培育新兴学科。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争取创办具有基础和优势的示范专业。通过整合与创新,逐渐使学科方向相对集中和稳定,使学科结构更优化,学科特色更鲜明。要积极拓宽学科专业服务面,增强适应性和针对性。

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过程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管理责任制和学科建设工作奖惩制度。

(三)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潜心教学,注重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倡导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的师德师风,积极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切实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创建良好的教风和育人环境。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到校任教,从而提高师资水平。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继续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使之真正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科学研究,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引导专业课教师拓宽专业面,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对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探索。在教师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和应用,造就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知识厚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四)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水平

建立健全促进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科研经费资助的鼓励措施,加大对重点学科配套资金的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优化科研队伍,通过选派科研骨干外出深造等办法,尽快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科研领军人才。

鼓励科研人员大胆申请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大胆向国内外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投发学术论文,努力争取省级、国家级科研成果奖,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一批有水平、有影响、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加强学术交流。有计划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参加科技人员的课题研究。

(五)加快新校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做好乌当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通过争取财政投入、招商引资、自筹等形式筹措资金,完成新校区的建设。

改善基础教学设施。在新校区建设有较高水准的教学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实验教学水平;不断充实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建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多功能教室。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

建设高水平、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充实图书资料,加强文献数字化建设,积极扩大各项数据库、电子图书等数字化文献资源。

(六)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决策。

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编制管理,改革用人机制,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制度。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以转变职能、规范服务为核心,建立起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的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管理机制。

加强素质教育,改善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开展素质拓展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工作。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新型的学院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围绕学生素质的提升,转变学生管理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注重抓好学生规范管理的同时,强调为学生服务。实践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原则。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的作用。

大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构筑和谐校园。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维护校园稳定。定期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学院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建设“平安校园”。

(八)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为学院发展提供财力保证

建立节约型学院,加强财务管理,积极增收节支,强化管理成本意识,积极探索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保证有限投入的最大使用效益。

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在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引进社会资金和利用市场机制,拓宽集资渠道。通过银行贷款、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回报等形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

(九)加强领导抓落实,凝聚群力求实效

为使本规划的所有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在院党委和院行政的领导和组织下,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本规划的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编制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及各项子规划,细化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学院“十一五”规划的目标顺利实现。

上一条:贵州师范学院2011—2015年实验室建设规划
下一条:贵州师范学院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