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贵州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贵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我校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进一步优化升级,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职能、完善学校教育制度;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依法治校,创新体制机制,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统筹各方资源,凝练办学特色,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提高教育法治化、信息化、社会化和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体系。
二、组织机构
为扎实推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决定成立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石培新 郁钟铭
副组长:令狐荣锋 严 肃 令狐彩桃 王之瑞 郭 文
成 员: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含主持工作的副处级干部)、各学院院长
工作职责:负责领导和统筹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由姜东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要求
1.各学院、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广泛开展调研、分析、论证,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强化责任,做好层层分解。
2.各学院、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合作、协调,认真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3.各学院、各部门要根据总体方案,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4.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负责协调、监督、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举措
(一)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管理体制重心下移改革
(1)改革缘由
二级学院是办学主体,发挥二级学院的积极性,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和潜能,全面提高二级学院办学水平,是学校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
(2)改革目标
推进人、财、物管理重心下移,提升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和管理效率。
(3)任务和措施
提高二级学院综合运用政策、规划、制度等进行管理的能力。
一是建立与人、财、物管理重心下移相适应的二级学院组织架构,构建权责对应、权责明确的二级学院人、财、物管理体制;
二是制定推动人、财、物管理重心向二级学院下移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加强分类、分层指导,推动人、财、物管理重心下移工作。
四是以问题为导向,理顺校院二级管理的机制和体制,激发二级学院办学的主动性、创新性。
五是以绩效改革为动力,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院的快速发展。
2.稳步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1)改革缘由
构建适应现代大学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体系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稳步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解决体制运行活力,工作动力,结构合理的有效路径。
(2)改革目标
以转变职能,活化机制,激发潜能,提高效能为目标,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定位要求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系。
(3)任务和措施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
一是根据学校章程要求,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格局;组建学校理事会。
二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结合硕士点授予单位建设、学科建设、人事岗位建设,积极稳妥地开展院系设置调整工作。
三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定编定岗工作,探索在教学、科研部门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的科级管理岗位,积极拓宽科级干部选任渠道。
四是探索实行干部分类设置、分类选任、分类管理的干部工作模式,打通专业技术职称与行政岗位级别的交叉任职渠道。
3.深化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改革
(1)改革缘由
提升质量意识,强化质量责任,严格责任落实是确保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质量常态监测与评估,实现数据共享,是构建校内外评估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2)改革目标
通过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审核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学院评估、课堂教学评估等信息化管理;实现自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能有效运行。
(3)任务和措施
一是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决策系统,成立质量认定委员会,明确质量责任,强化质量责任意识。
二是改革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立现代质量监测及分析平台,与教育部全国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库顺利对接,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质量监测与自我评估。
三是改革质量评价系统,通过自评督查,拓宽评价路径,加强过程评价,建立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四是加大二级学院的自评力度,加强自评结果的监督。
(二)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改革缘由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提升,职称结构成多元化发展,部分岗位职数无法满足现状,出现“人岗不尽相宜”现象。二级单位绩效分配未充分体现激励作用,教职工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
2.改革目标
进一步强化二级单位岗位管理自主权,不断完善人员引进、聘用、考核的管理规定,形成人员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进一步落实二级单位绩效分配自主权,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发挥绩效激励杠杆作用。
3.任务和措施
一是提高岗位利用率,充分盘活二级单位岗位存量,形成人员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完善聘用制度,加强聘用考核,形成 “能上能下”的人员聘用和考评竞争机制;适当增设特聘岗位,对重点建设学科岗位给予适当的倾斜;实行人员择优聘用,对于聘用、考核管理,学校实行“重心下移”的原则,由二级单位自行考核和推优聘用,在内部形成能上能下的竞争,实行人员动态管理。
二是建立与绩效管理重心下移相适应的二级部门组织架构,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构建权责对应、权责明确的二级部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行政、教辅和教学部门的年终奖励性绩效核拨方法,实现绩效工资精准核拨,建立团队目标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
(三)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改革缘由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分散在相关职能部门,缺乏统筹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缺乏统一规划;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缺乏系统评价机制和管理办法;创新创业网络架构与双创生态文化建设前瞻性与引领性准备不足,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研究。
(2)改革目标
创办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创新创业工作;打造“三个协同”、“四创融合”、“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系统评价机制和学科竞赛、综合性竞赛分级制度及管理办法,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术研究。
(3)任务和措施
统筹创新创业职能,改革和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班人才培养模式、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建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打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和创新成果的孵化和转化。
一是创建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学院。
二是坚持“开放合作、行业特色、应用培养、产学融合”的办学思路,围绕“互联网+”、智慧城市、智能硬件、大数据、精准医疗、互联网金融进行创新创业。
三是通过“一院(创新创业学院)、两极(学校和社会)、三体(3+X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材体系、创新创业学术研究理论体系)、四库(导师库、项目库、资金库、人才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
四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所,提供创新创业理论和智力支持。
五是探索跨国、跨校、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学校搭台、社会参与的创新创业新格局。
2.就业创业服务指导改革
(1)改革缘由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质量、就业率直接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就业创业服务指导改革和完善,提升服务指导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保证学生获得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的基本权利。
(2)改革目标
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指导能力,增强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任务和措施
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深化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建设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健全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体系。
二是建立就业创业导师团队。本着专兼职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聘请行业精英或成功人士为指导老师,建立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的社会合作机制。
三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深化“智慧就业中心”建设,建设用人单位需求数据库和学生就业意愿数据库,实现招聘信息的人职匹配和精准推送。
四是完善“校院两级、以院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3.稳步推进大类招生培养
(1)改革缘由
克服专业设置过细,减少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拓展学生专业选择面,增强对学生吸引力,提升生源质量;有利于教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2)改革目标
优化专业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3)任务和措施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建立“全校通修课程+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多元化实践教学育人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开放选课、导师制、专业分流、专业流转、学分管理等制度,整合相近专业的资源,统筹管理。
三是开展大类招生试点工作,拟设立“外国语言文学类”、“计算机类”招生。
(四)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
1.改革缘由
我校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政产学研合作不足;现有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
2.改革目标
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
3.任务和措施
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
一是以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为主要内容,逐步推进学校科研评价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对创新性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软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其研究成果的分类评价体系。
二是进一步完善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机制,面向市场和产业需求,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对技术转移、科研服务和科学普及的科研活动人员及其效益和贡献为重点的评价体系。
三是围绕科研团队自身建设、代表性成果、科教结合、创新、解决重大科研问题、机制文化等方面,形成整体性评价体系。
四是围绕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科教结合、人才队伍、机制文化等方面,形成对学校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等)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的评价体系。
五是围绕科学价值、目标完成、成果转化、技术成果突破创新、资政咨询、对产业发展实质贡献等方面,形成对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产业化开发项目等独特价值的评价体系。
(五)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
1.健全校院资产配置机制
(1)改革缘由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国有资产处招投标管理科室不健全;国有资产网络化建设不足。
(2)改革目标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完善国有资产制度、健全国有资产招投标机制,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3)任务和措施
完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提高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修订现有不适应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针对国有资产管理新情况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规章制度。
二是健全国有资产招投标体制机制,设立招投标管理科,实现招投标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三是强化国有资产网络化管理,全面上线网络版国资管理系统,开放入库权限、规范入库手续,加大检查和指导力度,开展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培训,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四是深化用房和仪器设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实验室项目的立项建设和验收管理,加大教学行政用房的分配管理和维护,推动水电使用机制改革。
2.财务审计制度改革
(1)改革缘由
审计工作具有严格的独立性,但我校审计工作存在角色冲突,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财务报账存在符合相关规定支出和小额支出等不必审计但仍进行审计签字的问题,造成审计效率低,工作重复。
(2)改革目标
理顺审计工作关系,明确审计工作职责,强化审计工作独立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任务和措施
建立稳固、可持续的财力保障机制,对学校经费进行动态监管和调整,提高使用效益,优化学校财力配制结构。
一是加强审计制度建设,修订现有不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的制度,针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审计制度。
二是改变审计工作模式,转移审计工作侧重点,由事前、事中审计转向事后审计,推行日常抽查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3.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1)改革缘由
学校现有医务室建筑面积、医疗条件设备、医务人员、药品储备等均不能满足一万三千多名学生和一千多名教职工日常就医需求。
(2)改革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属地资源优势,更有效地为师生员工提供校园医疗保障。
(3)任务和措施
根据学校建设发展需要,依托属地专业医疗单位乌当区人民医院,建成乌当区人民医院贵州师范学院门诊部(“乌当区人民医院第四门诊部”、“贵州师范学院医务室”)。
一是在现有医务室基础上重新选址,投入资金与乌当区人民医院共建校门诊部,由学校提供房屋、装修、水电、物管等,医院对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保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以改善师生诊疗环境。
二是制定《乌当区人民医院贵州师范学院门诊部管理办法》督促乌当区人民医院按照共建门诊部协议,完善诊疗设备,优化人员配备,配合医院办理开通省市医保门诊通道以及日常运行等。
四、组织实施
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长远、牵动全局的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协调性和长期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抓好落实、持续推进。
(一)高度重视,坚定改革方向
充分发挥学校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坚定综合改革方向的根本保证。加强思想建设,弘扬优良作风,梳理改革意识,不断增强主动改革的勇气和担当,切实把改革任务落实到实处。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
(二)强化统筹,推进改革落实
建立和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调的改革推进机制,确保改革的系统性。学校成立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强化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成立改革统筹小组,明确组织责任,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任务,设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改革顺利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相关组织协调事物。
(三)强化宣传,凝聚改革共识
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的认同感,提高对改革方案的执行意识,有效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参与其中、监督进程。扩大改革进程的民主参与度,完善师生利益表达机制和建言献策渠道,集中师生智慧、凝聚师生共识,推动深化改革。加强与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沟通联系,寻求改革支持。
(四)强化督评,确保改革实效
建立改革的监督督促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改革的过程监控和定期考核,确保改革协调推进。建立改革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改革舆情的监测、分析和研判,处理好改革创新与和谐稳定的关系。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督查机构,健全问责机制,定期对改革进行督查评估,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全校师生员工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砥砺奋进,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跨越发展,以深化改革推动学校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明显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贵州师范学院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