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贵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年7月

   时间:2016年08月23日 14:36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贵州师范学院文件

贵师院发〔201657

关于印发《贵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

机关党委、各基层党委,各学院、部门,实验中学:

《贵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已经学校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落实。

                     贵州师范学院

                      2016719

 

贵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20167

                               

                                目 录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 4

        一、“十二五”成就..................... .......4

        二、“十三五”形势.................... ........8

        第二部分 规划目标....................... ....... 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发展思路..................................11

        三、发展目标..................................12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举措........................ .14

        一、人才培养................................ .14

        二、学科与科研................................19

        三、师资队伍..................................21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23

        五、校园文化建设......................... ....23

        六、资源与保障能力建设........................25

        七、依法治校................................. 27

        第四部分 保障与实施............................ .30

       一、加强党的领导..............................30

       二、深化改革创新............................ .33

       三、精心组织实施........................... ..3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有关精神以及《中共贵州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制定贵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建议》,为全面推进“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改革和发展,实现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成就

“十二五”时期,围绕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总要求,学校在成功实现成人教育向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转型发展的基础上,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明确了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一型两性”的办学定位,初步构建了以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为主体、文化旅游类和信息大数据类学科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发展格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科水平、服务社会能力、办学条件等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为“十三五”时期学校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我校办学定位更加明确

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围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要求,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立足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建设现状,明确了“一型两性”办学定位和“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发展布局。

(二)“十二五”时期我校学科与科研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五年的建设,学科基础更加扎实,优势特色学科逐渐形成,科研能力逐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学科门类从2011年的7个增加到2015年的10个。学校现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5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应用服务平台1个。“十二五”期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60项,省部级项目160余项。

(三)“十二五”时期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十二五”时期,学校全面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初步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教育教学“管、办、评”分离的运行模式,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学科、科技、文体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70余项、省级奖560余项。“十二五”期间,招生专业数从2011年的11个增加到2015年的32个,共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6000余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全省当年平均就业率,学校的影响力和办学实力不断提高。

(四)“十二五”时期我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时期,学校按照“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工作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总数从2011年的617人增至2015年的1133人,专任教师总数从436人增至658人;双师型教师129名,占专任教师的19.6%;高级职称由160人增至354人;博士由30人增至148人,硕博士比例由63.5% 增至85.3%。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省管专家3人,省甲秀文化人才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队伍实力进一步增强,跨越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五)“十二五”时期我校开放办学不断扩大

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国内高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与振华集团、浪潮集团、瓮福集团等企业开展了合作教育,建立了100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成功承办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分项活动,先后与泰国、美国、加拿大、台湾地区等40多个国(境)外教育机构及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5年,国务院侨办批准学校为华文教育基地。

(六)“十二五”时期我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十二五”时期,学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及各方支援,加快加大建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教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学校建筑面积由32万平方米增至39.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5054万元增至8362.7万元;年教学经费支出由1591万元增至2265万元;纸质图书由73万册增加至92.4万册,电子图书从50万册增加至135.5万册。

(七)“十二五”时期我校办学精神不断升华

学校秉承“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师院精神,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先后荣获贵州省高校第一所(批)“绿色大学”、“安全文明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特色文化学校”和“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等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贵州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贵州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近年来,学校在全省高校加快发展目标绩效考核中取得良好业绩。

(八)“十二五”时期我校党建工作取得新成就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行党的教育方针,制定了《贵州师范学院章程》,努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活动,统一战线、离退休工作成效显著,校友工作逐步开展。有序推进干部选拔、培养工作,通过分批派往省外重点高校挂职等方式,抓实了干部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支政治强、作风硬、能干事的干部队伍;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一岗双责”,扎实开展了廉政风险防范专项治理工作。2011年,学校被省委评为“勤政廉政先进集体”, 2012,被评为全省高校第一家“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示范点”,2014年,成功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二、“十三五”形势

“十三五”期间,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也为学校加快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

(一)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高校加快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叠加效应进一步显现。贵州正处于产业转型的攻坚期,社会转型的深化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迫切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学校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优质教育资源,寻求国际合作,共享高等教育发展成果,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有贵州后发优势的新机遇。新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主战略引领下,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尤其是确立了“大数据”、“大旅游”等“五大新兴产业”和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四是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贵州师范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顺利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明确了学校发展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目标更加明晰,办学观念进一步转变,为学校科学、持续、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转型发展的压力增大。引导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十三五”时期,学校如何结合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快速行动起来,在办学观念、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实现转型跨越,时间紧、要求高、压力大。二是持续提高办学质量任重道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考生和家长的观念逐渐呈现由“能上学”到“上好学”的转变,学校如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持续提高质量和水平,是确保争得优质学生资源,推动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三是办学特色需进一步凝练。在“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发展格局中,“体”还不够强、“翼”还不够丰、“体”“翼”融合发展还不够,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尚需加强。四是学校保障能力还比较薄弱。学校建设发展与民生改善等经费紧缺的瓶颈依然存在,办学条件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综合判断,学校在“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科学判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秉承“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师院精神,努力在发展中化解困难与问题,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 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开放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实力,全面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二、发展思路
     
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建设,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深化“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办学定位;做强优势特色学科,实现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发展,着力构建以“教师教育类为主体,文化旅游类、信息大数据类为两翼”的学科专业群;强化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两轮联动;大力推进教学、科研与实践一体化;积极创建“智慧、美丽、平安、和谐”四维校园,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育人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0年,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办学特色,全力推进办学层次提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传承创新等的方面能力和水平,成为服务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阵地,努力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高水平本科院校。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加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顺利完成本科审核评估目标。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8项,省级以上教学工程项目立项50项以上,力争获奖层次实现新的突破。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5000人左右。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双突破。

2.学科建设。大力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建设和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工作。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学科35个,新增重点平台和基地10个以上,新增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个以上,新增省管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省级“百”、“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等15人以上。

3.科学研究。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60项以上,教育部、省科技厅、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项目85项以上,省教育厅等厅级项目立项160项以上。获省级以上成果奖励15项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和省科技成果奖励零的突破。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年均达到650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达到150篇以上。力争获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50件以上,科研经费实现60%以上增长。

4.师资队伍。教职工人数控制在1250人左右,专任教师75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硕博占比近90%,其中,博士占比达30%,“双师型”教师占师资总数30%以上,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5.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开放办学战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丰富合作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加强与国(境)外高校或教育机构合作,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做好教师赴国外院校交流访问、攻读学位等工作。将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6.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和弘扬师院精神,积极构建和完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培育师院特有的校园文化。

7.资源建设与保障。加强档案馆、校史馆、贵州教育史馆建设;实施“四维(智慧、美丽、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完成公租房项目建设,完成师范教育综合实践训练中心建设;争取德国促进贷款项目,适时启动相关建设项目

8.依法治校。加大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提升教职工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指导学习、工作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以《贵州师范学院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人才培养

坚持人才培养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影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优化专业结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优化“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发展布局,按照“调整、优化、提高”的专业建设原则,优化专业结构。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利用区域发展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创建有良好学科支撑的专业和贵州区域发展的急需专业。加快文化旅游类专业群与信息大数类专业群建设,调整师范、非师范专业比例和部分专业归属,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依托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旅游研究院、师范教育综合实践训练中心、互联网+等研究平台与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优势与引领作用,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努力形成专业品牌。力争每年新增1-2个普通本科专业,到2020年招生专业数达40个,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示范专业8-10个。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人才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不断创新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完善学分管理制度,着力完善奖学、助学体系,高度重视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坚持“增加总量、优化结构、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打造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两个平台,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大课程模块,形成突出应用、满足实践、体现特色、开放共享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开发激励机制,规范课程建设管理,加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建设,鼓励教师自主或与行业合作开发课程,推动各类课程协调发展。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和信息化环境建设,开发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课程资源,不断增加网络课程资源总量。建立科研成果与课程建设之间的转换机制,提升科研服务课程建设的能力。完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年均建成1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共享课程,力争新建课程占课程总数的10%15%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坚持“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统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对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实现学生实践四年不断线。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开发优质实践资源,充分发挥省实验中学等实践基地作用,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外融合的实践能力训练平台。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实践资源利用率。开展实践技能竞赛,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五)加强教学投入与管理,提高人才培养保障能力

继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投入,科学规划与使用学校经费,确保教学经费年投入逐年增长。规范管理,完善质量监测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健全“管、办、评”分离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与质量监测队伍建设,加大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力度,实现质量的常态化监测。

(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努力推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精神风貌与行为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目标。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到课程体系和课外活动中;培育和打造精品社团和精品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立完善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制度,提升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发掘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把艺术课程纳入审美教育范畴,开设艺术选修课,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继续引导学生践行“立志勤学,知行合一”学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七)创新招生就业工作,健全联动发展机制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招生制度改革机会,实施优质生源计划,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加优质生源省(市)的招生名额,推出优势专业进入一本招生,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自主招生。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健全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的作用,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确保“十三五”期间学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和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研究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动向,把就业状况作为学校有关经费、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八)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遴选一批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争取更多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整合资金渠道,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积极支持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与教师评价挂钩,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及获得的成果奖励和转化纳入学生考评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九)打造继续教育品牌,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

根据贵州战略性“五大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健康、文化旅游、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新型建筑建材)发展需求和民生急需,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贵州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实现职前教育转型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作为贵州省唯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示范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努力建设好贵州省国家教育考试评卷基地,着力打造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品牌。瞄准一线劳动者技能提升、职业转换和贵州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贵州文化旅游、信息大数据的研究,大力发展形式多样、贴近需要的继续教育,积极拓展培训市场,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融合发展。

二、学科与科研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重视优势学科发展,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特色,以硕士学位点申报为契机,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创新平台和组建创新团队为着力点,有效整合学科和学术资源,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构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以“一体两翼”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一)强化学科建设,培育创新团队

按照“扶优扶强、强化特色”的原则,加大对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改革和优化学科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和各部门、学院、科研机构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文理工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培育特色新兴学科。推动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的“精准引进”,不断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的遴选和培育体制机制,形成学科梯队良性发展的态势。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打造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团队,提升科研团队参与或冲击重大项目研发攻关、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和高级别科研项目的能力。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平台10个,建成5个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学科发展平台。通过与12所高校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力争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取得突破。

(二)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着眼科学发展前沿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联合协同,加强项目的培育、申报、管理和指导工作,力争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升。围绕重大需求,加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研究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高研院、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研究和实践平台的作用,打造一批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以重大项目和重大需求为牵引,打造创新人才团队。重视科研成果奖励和知识产权工作,提升科研成果的水平,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成果、省级科技成果奖励零的突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访学,积极主办、承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或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持续增长。

(三)强化横向合作,提高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探索合作机制,深化行业合作,支持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切实开展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按照互惠共赢和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打造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我校人文社科的学科优势,着力打造新型特色智库,围绕贵州脱贫攻坚、教育医疗事业、基础设施“三块短板”和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努力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力争实现横向科研项目在数量、质量及经费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通过加强合作交流,促进科研成果、人才资源与贵州产业发展、优势资源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师资队伍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团队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力争在国内外柔性引进一批领军人才、知名专家和应用型优秀人才,助推学校发展。加强拟建硕士点学科、新办专业、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争引进100名左右知名大学的博士、教授、优秀青年人才,充实师资队伍。重视引进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相契合的高水平团队,力争有新的突破。

(二)实施“中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继续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和开展博士后合作研究,按照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职研修与脱产强化相结合、网络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岗前培训、全员培训、分类培训、重点培训”的多元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与省内外高校建立的战略联盟作用,切实加强与国内兄弟院校特别是对口帮扶院校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贵州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学校”等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资源,实施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项目和团队建设项目,以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基本教学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加强应用型师资和存量教师转专业的培养,形成能满足教师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成长环境,促进教师卓越发展。

(三)实施优秀人才留学计划

实施优秀人才出国外语培训项目,支持优秀人才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选拔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到国外知名高校,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发展新学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

(四)实施“教辅队伍、管理队伍能力提升计划”

加强实验、图书、学报等教辅队伍建设,强化培养培训,提升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选派管理人员到知名高校学习交流、挂职锻炼,继续围绕创新能力、教学事务管理和教学方法改革等主题开展校本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改善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借助外力,引进国(境)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科专业发展视野及人才培养和输出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影响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境)外高校或教育机构的多方位、多形式合作,巩固和扩大合作平台,在完善现有合作教育、学生互换等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留学生教育,有计划地选派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赴海外学习交流。继续深化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境)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契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活动平台,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合作,全面提升合作水平。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把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区域对外汉语教育的示范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五、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

(一)加强师院精神文化建设

传承弘扬“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师院精神。践行“为人师表”的校训、“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厚德树人、言传身教”的教风、“立志勤学、知行合一”的学风,营造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团结合作、“学在师院”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注重学校精神文化特色的凝练和推广,重点打造和推广一批能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历史积淀、办学特色的人物风采、办学成就和文化品牌。

(二)完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建设校园人文环境。结合信息大楼、体育馆和贵州师范学院教育实践训练中心综合楼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整体、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主题雕塑、文化围墙和文化景点。及时补充、完善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每年在省级以上平面媒体上发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突出成就、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的通讯等文章,建立健全记者接待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完善和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校报、校广播电台、校电视台的建设和管理。建好学校门户网站,培育一批校园精品网站和特色栏目。积极争取“高雅艺术进校园”和“传统艺术进校园”。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继续办好“师院大讲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活动月等校园文化品牌。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注重活动与时事、专业、传统的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时代特征。推进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组织建设。

(三)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把廉政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管理目标责任,明确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督查考评制度,确保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在人员、时间、任务等方面的落实。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把廉洁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根据学生的特点,编写有本校特点的廉政教育简明材料,明确开展廉政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加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置廉政公益广告,在学校图书馆设置廉政书架,学校广播、报刊、网站设有廉政文化专栏、专页。组织优秀廉政文化作品的宣传和展演、展示;根据师生员工的不同需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廉政主题教育活动。

六、资源与保障能力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的财政支持,加大筹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各项事业顺利推进提供物质保障;坚持基本建设与内涵发展并重,优先保证教学科研及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健全以效益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

(一)拓宽经费渠道,提高保障能力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式多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体制,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保证经费能满足学校加快发展的需求。加强对国家和贵州产业政策研究和追踪,以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做好政府化债工作。拓展社会服务渠道,争取重大专项投入和补助。发挥高校作为文化中心的作用,争取有关部门的文化场馆、活动中心的建设项目。建立筹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办学,积极争取广大校友和海内外人士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加强校产经营管理,盘活现有办学资源,做好河滨校区公产置换工作。坚持勤俭办学,强化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校园。

(二)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民生工程

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图书信息楼、体育馆功能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完成师范教育实践训练中心综合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校区路网、管网、电网、景观、食堂等的升级改造,按照《贵州师范学院校园景观设计方案》对校区环境和建筑进行美化、亮化和净化,增添视觉景观效果,提升景观层次。结合国家有关节能改造和绿色校园示范项目,全面使用信息化技术、可持续能源、智能化设备,引导学校建筑向多功能、综合体方向发展。争取德国促进贷款项目,推进贵州师范学院产学研基地及工程实训中心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室内音乐厅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教师公租房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创办附属幼儿园。

(三)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改造升级校园数字信息服务系统,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加强校园网络改造升级,以信息楼为核心构建星型拓扑结构网,建成可满足学校未来发展需要的网络系统,扩大校园网络覆盖面,提高网络运行速率,提升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加强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实现图书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数据互通共享。加强教学资源库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并加以充分利用。

(四)构建现代图书信息资源体系

统筹纸质、电子和其他载体资源建设,构建通识资源丰富、专业资源足够、核心资源完整、特色资源明显的馆藏结构。推进中国山地民族专题数据库、贵州基础教育辅助决策平台、贵州基础教育统计数据库等的建设。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大数据背景下的馆藏资源、开放性网络资源以及新兴信息技术体验的信息共享空间,推进智能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创造条件开展科研成果鉴定、文献信息定题、课题成果查新等信息服务。到2020年,图书总量达130万余册,电子图书180万册,积极建立能查阅国外学术期刊的数据库平台,数据库数量(含平台)由现有18个增至30个左右。

七、依法治校

建立健全以《贵州师范学院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加大宣传工作,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师生员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指导工作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重点,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深入学习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师生员工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校园和谐。

(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加强师生员工的法治教育,重点抓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的学习;加强普法教育,研究制定“七五”普法规划,组织开展富有实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援助等活动;加强高校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推进校园法治建设。

(三)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好《贵州师范学院章程》;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和完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制度;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理事会、监事会作用;完善校内民主管理制度,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将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召开学生代表大会,积极拓展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

(四)依法保护师生合法权益

加强校务公开工作,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严格按照《保密法》规定,认真贯彻落实保密工作;完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依法对学生在使用教学资源,获得学业和品行评价,获得奖学金及其他奖励、资助等方面得到平等、公正对待;保障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受教育权不受侵害;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校园伤害事故;依法保障教师权利,依据《教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教师聘用、职称评聘、进修培训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

(五)推进校园安全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改进校园大门门禁及车辆道闸系统;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体系,加装图书信息大楼、体育馆等场所的监控设备;加强安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安全管理经费投入,为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保障。


第四部分 保障与实施

《贵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是指导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规划,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力争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加强党的领导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把方向、出思路、抓大事、用干部,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上全面抓好党的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学习与宣传,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方针政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学校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对工作高度负责,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和发展重点开展工作;引导和教育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严格遵循党的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创新学生思政工作,不断深化育人理念,充分运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各种宣传资料,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为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修订并实施《中共贵州师范学院委员会党支部工作细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基层党委和党支部的建设力度,培养和吸收师生员工中的优秀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学校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全校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培养力度,有计划的选派干部到党校行政学院学习培训,选派干部到重点高校业务进修,选派干部出国出境学习培训,选派干部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五好”干部的标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懂专业、善管理、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工作;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和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继续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分类指导和整体培养,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参与学校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努力做好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严格落实离退休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建工作分工,认真梳理各部门职责,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健全干部民主推荐制、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述职考核制,完善干部考核、干部监督和干部民主测评制度,推进从严管理干部机制建设;认真抓好学校每年加快发展目标绩效考核工作,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年度评比考核和创先争优活动;健全和完善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三好学生、先进工作者等评优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工作环境。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坚持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坚持和发扬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狠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带校风、转教风、促学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在深入基层、服务师生、促进发展的工作中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巩固与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深化“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扎实开展“两学一做”等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执行力、创新力为着力点,真抓实干,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坚持和发扬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五)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增强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拒腐防变的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切实做到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建立定期开展约谈制度;支持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全面履行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二、深化改革创新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针对学校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制约学校转型跨越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和增强师生创造活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一)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学校对二级学院的宏观管理。提高校直行政部门综合运用规划、制度、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举措进行管理的能力。稳妥推进大部制改革和二级学院综合改革,完善二级学院内部管理机制,管理重心下移。推动“专家型”领导班子建设,实行教授治教、民主管理,激发和释放学院办学活力和发展潜能。建立多元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拓宽信息收集与反馈的渠道,加强质量监测的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自我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常态监测作用,探索第三方评估,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改革编制核定与岗位设置和管理。依据规模总控、任务导向、分类指导和动态调整原则,在批复的编制内科学核定学校内设机构编制规模;以编制为基础,合理设置二级单位各等级岗位,健全以实绩为基础的岗位聘用机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加强聘期考核,分类分级开展岗位管理,提高人员有效利用,强化二级单位岗位管理自主权。

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支持兼职教师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修订教师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贡献和实践经历,加强对教育教学业绩和科研实绩的考核,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轻教书育人的倾向。

改革收入分配办法。按“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创新人、财、物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优化绩效分配方案,增强学校发展动力。

(三)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构建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成立学生发展指导委员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课堂内外的机制与平台;全面开展心理辅导与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发挥好班主任队伍作用,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举措,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稳步实施按院招生、按大类培养、按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进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段选课制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重点完善本科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与管理网络平台,促进形成专业设置宏观监管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公共课、专业课结构和比例;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育与实践教学等工作。

(四)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

建立科研分类评价、多元评价和开放评价体系;重视科技评价中的过程评价和团队评价,完善科研服务与监管体系,提升教师科研参与率和贡献率。

改进科研经费与成果管理。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科研项目、资金、成果奖励有关管理办法,激发创新活力;建立科研数据库和信息沟通平台,完善科研服务监管体系,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激励成果应用,提高科研实效。

推进科研创新与共享平台建设。加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协同发展理念,创建一批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创新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结合;建立科研机构投入与评价制度,加强科研机构建设;规划建设多学科共享实验平台,推进公共实验平台共建共享。

(五)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

健全资源配置机制。以资源配置优化和利用推动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坚持扶优扶强、扶弱补短与普惠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逐步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配置机制。引导二级学院通过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不断增强改革发展的“造血”功能。

深化财务审计制度改革。建立稳固、可持续的财力保障机制,根据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动态监管和动态调整,优化校院财力配置结构;强化预算对学校科学发展的保障作用,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制度;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学校资源使用效益数据分析机制,为学校招生就业、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等投入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日常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监督机制。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深化行政后勤管理与服务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后勤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为目标,按照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主体多元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后勤管理,逐步形成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后勤运行机制。

三、精心组织实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十三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的指导、督促、检查、协调等工作。建立学校领导分工负责机制和各部门、各学院联动协作机制。

(二)宣传发动,凝心聚力。利用各种媒介,多形式、多角度宣传学校“十三五”规划,充分展示规划内容和重要意义,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十三五”发展的思路、目标、举措的认同感,在全校上下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

(三)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制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规划,各部门和学院制定本部门、本学院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分管校领导带头研讨和推动落实规划内容,各部门、各学院明确责任,任务分解到人,同时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抓好规划的落实。

(四)加强监控,适时修订。建立学校“十三五”规划的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把规划落实情况作为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进行充分研究,及时对“十三五”规划进行调整;就重大任务和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向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汇报。

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前景光明美好,任务艰巨繁重,各学院、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到谋划发展“扣扣子”、责任履行“担担子”、工作落实“钉钉子”,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共同绘就贵州师范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一条: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下一条: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

【打印】    【收藏】    【关闭】